导语:近年来,药学院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本着人才强院的精神,学院在2021年以来新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博士及高层次人才。最近,学院对这些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做了一些访谈。从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科学领域的专业背景虽各不相同,但追求学术的激情和作为青年教师的责任让他们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征途中能够不忘初心,持续奋进。
我科学探索的起点,正是中学化学课上那根镁条。当老师将它点燃,瞬间迸发出耀眼的白光,那一刻我完全被震撼了。一种普通的金属竟能释放如此巨大的能量,完成一场华丽蜕变,这现象背后的奥秘让我深深着迷。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镁条燃烧的那道光芒,照亮了我对科学的热爱,让我明白知识不仅是书本公式,更是可以亲手触碰、改变世界的魔法。
非常荣幸能加入河南大学药学院这一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平台。结合本人在材料合成与药物负载领域的研究背景,我拟致力于智能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具体而言,我将聚焦于利用河南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设计可特异性响应肿瘤微环境信号(如pH、酶)的智能纳米载体,以实现天然活性成分或化疗药物的高效负载、靶向递送与可控释放,最终旨在显著增强抗癌疗效并系统性降低毒副作用。
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我至关重要,它能让我持续保持工作热情和效率。我主要通过规划、专注和主动切换来实现:每周初我会明确工作重点,并预留固定时间运动,如每周跑步或打球两三次,我将这些视为与工作同等重要的事项。工作时,我全身心投入以提升效率、避免加班,运动时则彻底放松。通过主动切换状态,我既保证了工作产出,也滋养了个人生活,实现了动态健康的平衡。
博士期间,我的一项重要研究在投稿初期接连被拒,尖锐的审稿意见带来了巨大挑战。我积极应对:先全面消化审稿意见,将其视为提升研究深度的重要机会;随后投入近半年时间,针对性补充实验、夯实数据,并重构论文逻辑与叙述,突出创新点。这一过程不仅显著提升了论文质量,更锻炼了我面对批评的韧性、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从复杂反馈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最终论文成功发表于目标期刊,我也深切体会到科研中的困难正是突破与成长的重要契机。
在我科研生涯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博士导师。他系统地重塑了我的科研思维方式:教我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而不仅是解决问题;训练我以“假设驱动”的逻辑拆解难题,用严密的证据链构建论证;更以身体力行,让我深刻理解了对数据真实性和学术诚信的敬畏。他赠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套受用终身的思维框架与学术品格,这奠定了我日后独立研究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