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快报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快报 >> 正文
贫困县活跃一批“财神教授”
2006年07月13日 09:56 作者:陈强,尚杰 返回列表

    大学教授,在一般人眼里是象牙塔里做学问的学究。但河南大学的教授们坚持产学研结合,服务工农业生产,用他们的知识和行动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群众称为“财神教授”。
  中药材成了国贫县“名片”
  长期以来,河南省南召县就是辛夷的重要产地。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辛夷的种植生产长期处在自发、散乱的状态,产量少。而产品的开发也停留在未经过加工的辛夷花果上,收益低。当地政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曾派人带着成袋的辛夷花果到香港寻求出路。
  从香港回来,河南大学药学院与南召县便拉开了技术与资金合作的序幕。从河南大学到南召县,400多公里的山路,药学院的专家们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在深山里的辛夷种植基地,在新药品研发的实验室,在药品生产的车间,都有药学院教授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帮助该县建立辛夷标准化体系,从38个辛夷品种中筛选出两个优良品种,并建立起了18万亩辛夷GAP规范化种植基地,使产区辛夷产量大增。
  经过河南大学药学院坚持不懈的技术支持和当地政府的努力,辛夷已经成为南召县的一张“名片”。种植面积由8万亩提高到40万亩,年产量由2000吨攀升到1.25亿吨,占到全国产量的60%以上。辛夷的价格由每公斤6元提高到12元,辛夷种植户年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如今,在距南召县云阳镇30多公里的西花园村,路边、山上、河边、房子前后全都种满了辛夷树,村里的40多万棵辛夷树每年可为每户村民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村民亲切地称河南大学药学院的专家教授为“财神爷”。
  造纸行业连呼“神奇”
  2005年9月25日,对于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董学芝教授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20年来的心血能否得到专家的认可,心里没底。但结果没有令董教授失望,在由河南省科技厅专门为她的科研成果组织的成果鉴定暨验收会上,“造纸黑液碱回收中直接生产沉淀碳酸钙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一举通过了中国造纸界资深专家和河南省环保、化工行业的专家鉴定,认定该项技术居“国际领先,国内首创”。
  从1985年选定这一科研项目起,除了给学生上课,董学芝的生活就是在不停的考察和不停的试验中度过。为了深入了解造纸企业里碱回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她一个人坐着硬座火车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所有上规模的造纸企业;整宿在实验室里忙碌,留在家里的孩子半夜醒来把嗓子都哭哑了;一次又一次把实验的成果拿到企业去检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却让她一步步地接近成功。
  2004年,河南大学以专利普遍许可方式与武汉晨鸣汉阳纸业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生产结果让这个造纸企业连呼“神奇”:原来每天都要产生的数百吨白泥没有了,且没有任何废水、废气排放,改造的两条生产线一年给企业新增效益2000多万元。董学芝一下子成了不少造纸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一家企业甚至开出1000万元的高价和公司的部分股份要买断她的专利技术。
  目前,这项技术的国际专利申请已顺利通过国际检索和国际初步审查,并已进入了美国、欧洲、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印度这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实质审查阶段。
  材料产业实现“升级”
  坐落在济源市的河南省(教育部)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里,河南大学张治军教授带领着他的学术团队正在为多项科研成果能够进入工业化生产努力着。作为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研究中心被济源市寄予了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希望”。
  为了吸引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落户济源,当地给出了极其优惠的政策。中心主任张治军指着新建成的办公楼、厂房、道路说,这都是济源市花了700多万元免费提供的。此外,济源市每年还提供50万元的办公经费。
  自2005年11月9日建成以来,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通过鉴定的成果5项,其中可分散性二氧化硅纳米粉体、可分散性同纳米微粒等4项高新技术已经在济源市开始工业化生产,还有2项正准备鉴定。目前,一个关于纳米材料的产业链和项目产业群正在筹划和实施之中。
  在谈到这些“财神教授”时,河南大学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王发曾说,河南大学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使一大批科研人员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财神教授”不但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高校的自主创新。